隨插即用的高速規格–USB 3.0

12
30

 本篇文章同步發表在科技部科技大觀園

 USB 3.0

photo:Clive Darra/flickr

 

繼美國的電信公司在2013年6月,於紐約的公園、海灘等地設立了25座太陽能USB充電站後,台灣第一座太陽能USB充電站也在2013年8月,於淡水的一座公車亭設立。只要攜帶USB傳輸線,透過充電站可以在半小時充滿手機30%的電量,民眾可以在緊急狀況時讓手機充電,解決沒電的窘境,並且太陽能發電也能有效利用能源。現行的USB 3.0規格更將供電的效能加強,把電流標準從500mA提升至900mA,加上其資料傳輸的速度提升,透過USB 3.0可以有更好的應用。

USB,全名為Universal Serial Bus,中文稱為通用序列匯流排,是電腦連接外部設備的一個標準,最早從1994年便有USB的早期版本出現,而在1996年USB推廣小組(USB Implementers Forum, USB-IF)推出正式的USB 1.0標準,但其傳輸速度僅有1.5 Mbps,且功能尚未完整,故未被大量採用;隨後USB 2.0標準於2000年出現,其傳輸速度最高可達480 Mbps,遂成為電腦裝置傳輸的主流;USB 3.0標準則在2008年推出,其速度為USB 2.0的十倍,最高可達5 Gbps,並提升供電的電流規格,為USB的發展與應用帶來新的里程碑。USB除了有標準規格,因而不必擔心裝置相容問題;且能透過USB接口,從電腦對裝置進行供電,因此像隨身碟、滑鼠等用電量較低的裝置可不必再額外連接電源線。

 

USB3.0-2

photo:Jake Barnard/flickr

另一個特點是支援熱拔插(Hot swapping)和隨插即用(Plug and Play, PnP),熱拔插是可以在電腦運作的狀態下將裝置拔除,不會影響到硬體設備;隨插即用則是將裝置連接上電腦後,電腦可以自動偵測該裝置需要的配備,或是自動安裝驅動程式,這些特點也讓USB的使用更方便,透過USB連接的裝置也愈趨普及。

過去USB 2.0成為電腦的標準規格已有一段時日,若使用者欲更換支援USB 3.0的電腦,則需花費額外的費用更新電腦硬體;同時USB 3.0的裝置能與USB 2.0相容,且使用者較常使用的裝置為滑鼠、鍵盤、讀卡機等,屬於低速設備,可能不會完整利用到USB 3.0的高速傳輸,故升級USB 3.0對於部分電腦使用者來說並非必要,因此USB 3.0目前仍未完全取代USB 2.0。

 

USB3.0-3

photo:Jung-nam Nam/flickr

雖然USB 3.0目前仍與USB 2.0處於共存狀態,但USB 3.0的速度為USB 2.0的十倍,且需要大量資料傳輸的USB裝置也越來越多,如外接式硬碟、USB 3.0隨身碟或藍光燒錄機等,這些裝置透過USB 3.0連接後,使用者便能感受到存取速度的提升,加快資料傳輸的效率。

因此近年來推出的電腦設備,已開始將USB 3.0作為基本規格,且USB推廣小組於2013年8月統計結果顯示,全球通過USB 3.0認證的裝置已超過950個,表示已有越來越多USB 3.0的裝置與應用,相信將來還會有更多支援USB 3.0的應用出現,支援USB 3.0的智慧型手機也會更普及,使用者能夠感受到更好、更快的資料傳輸品質。

現在的電腦零組件已經開始全面支援USB 3.0規格了,筆者相信之後USB3.0會越來越普及成為基本配備,高速傳輸裝置也會越來越多。


相關資訊:

 

Charles Tai
作者:Charles Tai 喜歡統計學、魔術方塊、動腦的碩二研究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