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tcoin 能夠成為貨幣嗎?
28
photo:Antana/flickr
Bitcoin 中文稱為比特幣,是一種網路虛擬貨幣,最早在2008年時由日本人中本聰所提出的概念,希望提供一種由使用者自治管理的虛擬貨幣,而因為比特幣所使用的演算法以及加密方式緣故,他的安全性相對來說是高的。比特幣的獲取方式是使用專門的軟體進行稱為「挖礦」的動作來取得,而挖礦的效率以及成果取決於硬體本身得效能,而由於比特幣在當初設定上是有固定數量的,因此比特礦的數量會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挖。在這樣的供需調配下,比特幣的價值就這樣被訂定下來。
比特幣的話題在最近湧現出來,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因為前幾個月的一個新聞事件:歐洲島國賽普勒斯經濟瀕臨崩潰,賽國民眾未避免該國貨幣成廢紙因此將貨幣兌換為比特幣。一國的貨幣竟然比不上虛擬貨幣,無疑是一大諷刺,比特幣也因此躍上檯面。
photo:calvinayreap.com
雖然比特幣的前景看似風光,但果真如此嗎?
人類自古就有交易行為,在沒有貨幣的時代,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換取物品,而為什麼可以換得取決於雙方對該物品「價值」的信任及對物品的渴望。爾後,人類大概覺得以物易物的方式太麻煩了,又發現了像是貝殼、金屬物品,覺得其有「價值」,認為某個數量的物品等同這些金屬或是貝殼製品,因此人類的交易模式進入了貨幣的時代。但究竟是物品的「價值」決定了這些貨幣的「價值」還是相反呢?我想,這箇中奧妙值得思考。
photo:Steven Feather/flickr
到了近現代,由於各國之間的通商貿易,為了衡斷各國貨幣之間的兌換以及價值,於是有了銀本位、金本位的機制出現。這些本位制指的是,一種單位貨幣等同於多少的銀或金,藉由這些貴金屬的價值數量來穩定貨幣的價值,所以當大航海時代從墨西哥大量產銀後,造成的白銀數量大增讓當時的中國貨幣貶值不少(當然原因不只於此,明、清朝廷對於金融認知的缺乏也是原因之一)甚至到後來的民國也有類似的狀況發生(因此國府才推出法幣政策)。從上述來說,近現代的貨幣之所以可以用來貿易、交易就在於他背後的貴金屬,也就是說這些貴金屬給予這些貨幣價值的信用,也因為有了這個「信用」貨幣才能夠在市面上流通。即使到了今日所用的外匯制也是以某個公認的貨幣(可以是美金、歐元甚至是人民幣)作為價值、信用的衡量。
photo:401(K) 2013/flickr
但現在比特幣的問題在於,有什麼可以為比特幣的價值、信用背書?恐怕得打上問號。
就如前言所述,現代貨幣之所以能夠使用就是因為他有「信用」而這信用就是由另外一個所有人都認同的「有價值」物品來給予保證,但如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,並沒有如此的關係存在,雖然比特幣的匯率以美元計算,但美元並不能保證比特幣的信用,因此比特幣的價值非常不穩。
另外,由於比特幣的數量固定,因此越晚進入的「挖礦者」越來越難挖到比特幣,而早期進入者因為囤積許多比特幣,容易造成比例失衡,甚至可能形成「階級」。
而自從賽國事件以後,各國政府似乎開始注意到比特幣可能帶來的影響。最近,美國關閉了美國最大的比特幣交易網站─絲綢之路,官方指出關閉原因是因為絲綢之路被指控有毒品交易行為以及洗錢。
比特幣走勢圖。在絲綢事件時幣值大跌但後來回升。photo:Wikipedia
雖然在種種情況下,部分熱衷者依然認為比特幣的未來可期,但就現實層面上,比特幣真的可以成為通行全球的虛擬貨幣嗎?筆者持懷疑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