災難救援「網」前衝,有「備」無患:異地備援
16
本站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合作,將不定期推出專欄系列文章。此次專欄系列將探討遇到災難時資訊科技可以為我們提供哪些協助,尤其台灣將近入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。本篇同步刊載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網站。
台北地區於民國103年2月12日凌晨0時31分出現規模4.0的淺層地震,許多民眾都從睡夢中驚醒!地震震央在距離台北市政府北方11.8公里處的士林 區,地震深度僅6.3公里,陽明山最大震度達4級,且陽明山搖晃時間長達13秒、台北市震度2級,搖晃亦持續達6.2秒,因此許多民眾都感到特別驚慌。台 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地震發生頻繁,是典型的板塊碰撞下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。企業在建置設備時都須評估各種災難發生的可能性,因此建立了災難復原計畫, 而異地備援就是此計畫的重點之一。
異地備援是一種災害復原策略,將企業伺服器裡的資料備份到另一地點,當一地的設備發生運轉問題時,另一地的設備可以立即取代並繼續運轉。因此,所提供的資 訊服務不會因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事件而中斷。若災難發生時,所喪失的不僅是設備本身及儲存的珍貴資訊,更嚴重的是一但服務中斷,影響的將是時間、客戶甚至 是重要的商機。
幾乎所有電子商務與資訊環境相關的企業,都需要規畫異地備援。因為這些企業需要全年不停機持續服務客戶。異地備援的目的,是為了企業的資產投資及服務,提 供保障與災難風險管理;透過適當的規畫與儲存裝置,提供不間斷的服務。異地備援方案選擇與規劃,除了能提供良好的位置來承受較高的災難風險外,還可利用各 地分散的同步運轉資料與服務,提供即時且低時差的服務效益,並創造商機與服務水準。
除了將資料備份到其他地區外,災害備援也必須考量RPO(Recovery Point to Object)以及RTO(Recovery Time to Object)。RPO指的是復原點目標,當發生災難時可容忍的最大資料遺失。例如,若發生災難時,一節點上有4個小時的資料,如果能接受回放兩個小時的 資料,則 RPO為兩個小時。但如果無法接受資料遺失,則 RPO 為零。RTO則為復原時間目標,是指最大可容忍時限,必須在此時限內復原資料。災難發生時,如果允許一小時的時間來復原資料,則 RTO 為一小時。如果系統必須馬上可用且允許遺失部分資料,則 RTO 為零。如果企業對於RTO與RPO的需求越高,則須支付的成本也就越大。
在變化莫測的電子商務環境裡,每分每秒都非常的重要,除了搶佔市場先機,因設備運轉停機產生的時間與金錢損失,更是需要有適當的保障。天災人禍難以避免, 但風險管理卻是可以事先規劃。雖然異地備援能夠保障企業的重要資料不留失與服務提供不間斷,但是備份資料是相當佔頻寬且需耗費大量時間。為了在災害發生時 能夠把傷害降到最低,如何選擇有效的備援應用服務,適度規畫備份策略與儲存備援方案,將是企業重要的考量。
作者:謝承哲
相關資訊: